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

上麻藥打針比你想得還簡單

最後更新日期:2023 年 1 月
作者: 盧育成牙醫師


今天一個媽媽帶著一位妹妹走了進來,說吃東西牙齒會痛。「你牙齒裡面有蛀牙蟲喔。我們先去幫牙齒照相,看蛀牙蟲躲在哪裡?照完拿貼紙,好嗎?」妹妹點點頭,順利地照完X光,拿完貼紙,開心地先去遊戲室玩,家長在診間看著X光了解病情。

「這顆牙齒要抽神經喔!」媽媽倒吸一口氣。
「抽神經要上麻藥。」媽媽再吸第二口氣。
「醫...醫生,你們上麻藥是用塗的還是打的?」
「會先塗,但還是要打針才有用喔」媽媽已經快昏倒了...無法再吸第三口氣了。


有那麼嚴重嗎?


其實說到這時候,家長跟牙醫想的都是同件事:有那麼嚴重嗎?只是,家長想的是,「完了,我家小孩牙齒有這嚴重嗎?竟然要打針,這下完蛋了...」而牙醫想的卻是「不過就是打針,其實沒那麼可怕啊,有需要這麼緊張嗎?」

打針,的確是兒童牙醫中比較不討喜的一步,但也不是什麼毒蛇猛獸,其實就是牙齒治療中的一步而已。兒牙醫師們其實每天都在做。

以我最近一次看診的例子,總共六個病人要打針上麻藥,其中一個有表示痛且 有掙扎;三個稍微有不適、表達之後沒掙扎;一個完全沒感覺;最後一個不只沒感覺,他是笑著打完麻藥的。

當然,打針會笑那個是真的要連小朋友都很厲害才會這樣,只是實際上,三歲以上的小孩好好熟習看診之後,對打針的忍受度其實算高的。牙科麻藥跟一般打預防針不太一樣,通常只有第一下比較不舒服,而且就是那一瞬間的事,之後麻藥起作用了,小朋友通常只會感覺到「脹脹的」,但就不太會「痛痛的」了。

那到底,除了選擇一個好的兒童牙醫,家長們還能做什麼來幫助小朋友來克服打針上麻藥這關?


事前:可以不用提


追根究柢,小朋友到底會害怕打針?除了未知的恐懼之外,多半是靠之前打預防針的經驗,還有家長給予的提示(或不自覺的暗示)造成的。

舊有的經驗,要把它扭轉其實就不容易,在經驗已經不好的前提下,想要給予事前「心理建設」,卻常常變成「心理驚嚇」,事前提醒要打針,常常沒幫到忙,反而幫倒忙。

所以我會建議,其實看診之前,不要也不用特別提看牙醫打針這件事。其實對小孩子、對家長本身、甚至對牙醫來說都是件好事。

你可以說「不知道耶,要問到時候看醫生叔叔(阿姨)才知道。」而這也是實話,記住我們以前說過,不清楚的承諾不要隨便許,不清楚的時候你可以就跟他說不清楚「到時候問醫生才知道」。


事中:不要叫他閉眼睛


「要打針了,你眼睛趕快閉起來不要看!」也是我們牙醫很常聽到的話。其實,閉上眼睛之後,小朋友把心思注重在身體的其他感覺,打針時的「觸覺」疼痛,有時候反而更明顯。而且有人突然叫你閉眼睛,你一定會比閉眼前更緊張,反而不利治療。

下面這是訢辰麻醉醫師團隊打針時候的情形,他們不叫小孩閉眼睛,而是用一個故事書擋住小朋友的視線,趁沒看到的時候、分心的時候再入針。




或是以我本身為例,我自己不會叫小孩閉眼睛,但我不會讓小孩看到我針的尖端,他知道我拿一個東西,但他不知道我拿的是針,小孩心理的戒心就比較低。有些醫生會和小孩聊天,讓他分心,其實也都是很好的做法。

所以在治療的當下,不用特別和小朋友說什麼。該注意的,兒童牙醫會說。小朋友是很敏銳、聰明的,家長表現得很平常心,小孩也會跟著平常心;家長憂心匆匆,則小孩緊張兮兮。


事後:鼓勵正面表現,注意退麻藥時間


看完牙齒之後,如果小朋友表現得不錯,可以給予獎勵,讓他知道好的表現是得到正面肯定。而如果表現得不能說很好,有時候小孩和牙醫 也盡力了,不需要特別責備,給予適度的安慰與支持就好了。

上完麻藥,除了牙齒之外,嘴唇也會麻麻的,要過一陣子才會退。注意麻藥還沒退之前不要吃東西,以免咬到嘴巴都不知道。或是有時候嘴巴麻麻的小朋友會有點好奇,會吸它咬它抓它,看到要制止,不然嘴唇雖然不會痛,但還是會受傷的。


牙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


扭轉小孩對打針的恐懼,是很多兒童牙醫努力在做的事情。在小孩還小的時候,家長就是小孩的全部世界,有了家長你的幫忙,我們比較容易幫助小孩。你的想法扭轉了,小孩的才容易改變。打針,比你想得還簡單!